English

“减负”,应该有些刚性的规范

两会随笔
2000-03-09 来源:光明日报 吴纶卿 我有话说

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,成为两会上的一个重要话题,这在两会的历史上可能还是第一次。

两会前,江泽民总书记就此问题发表了重要谈话。两会上,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对此大声疾呼。但是,两会后,“减负”能否成为各级教育机构及其行政主管部门的实际行动,中小学生的负担能否逐渐且真正地减下来,其前景恐怕不容乐观。

马鞍山市第二中学副校长胡平平代表在其本校作过一个统计,在学校给学生“减负”的同时,有40%的家长新近给学生请来了家庭教师……学习如此辛苦,效果究竟怎样?胡平平代表列举了学生中的一些现象:“学过物理的中学生不会接电线”,“学了6年英语却不能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”……

“减负”不易,根子当然不全在学校。可以说,只要“千军万马”过高考这个“独木桥”的局面不改变,只要应试教育体制不改革,只要全社会对“重负”将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可能带来的危害没有足够和深刻的认识,那么,中小学生的沉重负担就不可能真正地减下来。

应该说,代表和委员在“减负”问题上的看法已经在社会上引起了共鸣。但是,使代表和委员们的话真正起到其应该起到的作用,还必须把这些看法变成一些刚性的规范。否则,难免会有一些难以预料的事情发生。比如,现在人们都在呼吁“减负”,提倡素质教育,于是乎,这边你在“减负”,那边他又打着种种旗号把一些负担强加给学生。并且,这些“加负”的范围不仅限于学生及其家长身上,甚至也较普遍地波及到幼儿园儿童及其家长的身上。说这样的话,当然不是没有根据。

最近,我忙里偷闲地赴北京丰台区的一所幼儿园为儿子开家长会。会上,某教育研究机构要“加强素质教育”,在幼儿园进行某种“创新思维课堂”试验。所谓“创新思维”,就是要让儿童学会遥控一个比脸盆小得多的半圆体,当然,演示人员称这个半圆体为“IT教具”。每周对孩子进行一个小时的“创新思维”教育,一个小时的“沉浸式”英语教育,为期三个月,每名儿童收费360元人民币……我初算一下,这个幼儿园准备“试验”的小班和中班共4个班,每班近30人,三个月下来就是4万多元人民币……中国的孩子们真的非要花这么大的代价,才能养成“创新思维”的习惯么?这想法本身的确是够“创新”的了,只是不知是否能达到目的。

由此,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为什么“减负”总是减不下来的道理。那些出版铺天盖地般袭向中小学生的辅导材料的出版商,那些巧立名目意在牟利的人,有着巨大的“加负”的利益冲动!所谓刚性规范,其约束的对象就应该是他们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